跳到主要內容

美麗的世界遺產 庫倫洛夫

被伏爾瓦塔河環繞的庫倫洛夫Český Krumlov,來自德語的Krumau,意思是「彎曲河邊的草地」,位於南波希米亞區。河的右岸是被C型環繞起來的舊城區,東北邊是位於山丘上的城堡。整個CK俯瞰形同一個太極的圖案,顯得寧靜祥和。庫倫洛夫前後由五個家族統治過,最初在西元前6000年便有人居住此地,1250年由庫倫洛夫君主在此建造城堡,有文獻記載;1302年該家族衰敗後,南波西米雅貴族Vitek家族於此建城,14世紀時,這裡只有96幢房子,現今有三百+。Vitek家族統治不長,14世紀便讓給捷克最強大的貴族,Rosenberg家族,此後三百餘年,在Rosenberg統治下,CK逐漸呈現美麗精緻的貴族小鎮,不少古蹟都帶有Rosenberg家徽,五瓣玫瑰。隨後17世紀18世紀分別由哈布斯家族,史瓦辛格家族接手。二次世界大戰將德裔居民逐出,直接收歸國有。1989年的天鵝絨革命(這場革命的結果是捷克與斯洛伐克為兩個獨立的國家)新政府下令進行「改舊為舊」的整修,恢復了18世紀的面貌。
民宿在另一頭,走到小鎮上要五分鐘,經過這個小橋,就到達小鎮入口處了。
R0050939
R0050935
古城入口處是建於15世紀的High Bridge,最初是木橋,17世紀改為石橋,三次加高,也稱為斗篷橋Mantelbrücke。18世紀時曾被法國軍隊拆毀。

先從上城區(新城區)開始吧!
伏爾瓦塔河東北邊山丘上的庫倫洛夫城堡。可以眺望西邊的市政廣場。城堡幾經易主,前後經歷過五大家族的統治,地勢狹長倚山而建,是13世紀的要塞守護著城鎮,包含40棟建築物,5個庭院以及一個佔地7公頃的城堡花園,兩座圖書館共有四萬冊藏書,雖然看不懂文字,但是手寫的花體,精緻的書皮,書本身就是藝術品。另外還有現今僅存的三座之一的巴洛克劇院。



13世紀的當時人們嚮往南方明亮富麗的裝潢,但因缺乏義大利石材,透過彩繪,發展出驚人的華美裝飾繪畫。

第三城堡庭院,彩繪希臘羅馬神話,與文藝復興風格的立體壁畫,均為Rosneberg在位時期的作品,保存完善。為了對稱,右邊有些窗戶是畫上去的。

登上彩繪塔,尖尖最高的就是聖維塔教堂。
St. Jošt Church最初由Rosenberg家族建造,是醫院的一部份,還保有哥德式風格,詳細介紹可以到下圖網址找教堂簡史來看。這個網頁做的超棒的。
http://www.encyklopedie.ckrumlov.cz/php/ismap/?map=en_93_jpg

這個小沙洲上的屋子,大部分(其實也才幾棟)始於17世紀,作為軍械庫之用,後來用作馬廄、糧倉。
從castle tower俯瞰下城區,理髮師橋連接著上城區。
此外,城堡護城河的壕溝裡至今仍然飼養著熊,因為Rosenberg家族與義大利的Orsini家族有親戚關係,Orsa在捷克語中是母熊之意,因此從16世紀開始,Rosenberg家族就在城堡中飼養熊,除了防禦,還有追思之意。

在內城區(舊城區)走動,從不同的角度看教堂與彩繪塔。
13世紀便已存在的市政廣場,文藝復興時期風格。天氣真的可以影響一個人對城市的印象,我挺喜歡庫倫洛夫的,很可愛的一個小鎮,但朋友到訪時正好是陰天,滿城古建築與偶爾出現的巫婆玩偶(他住在15世紀就開業的玫瑰飯店),他對庫倫洛夫的印象就是一個陰森。
市政廣場大多建築完成自14-17世紀,沒有太過華美的裝飾,是浪漫溫暖的波西米雅風格。
CK過去因為交通不便,沒有太大的發展機會,即使後來,地區居民也力抵麥當勞進駐,力抗四面八方的經濟贊助誘惑,加之在前面說過,捷克人對於戰火來襲的第一反應,是投降,因此很多古物建築都被完整地保存了下來。試想這樣保有13世紀風貌的小鎮,萬一出現了黃澄澄的大M,瞬間都有出戲的囧囧感吧。





CK曾經有九座作為防禦的城門,8座在19世紀被拆除了,只留下Latran街 104號的Budějovickábrána,唯一倖存的城門。
DSC_8046
橫跨Latran街的Spojovaci Chodba橋廊。












Papa Restaurant生牛肉塔塔。人生第一次誤打誤撞地吃了生牛肉,我的極限大概就是1/3吧,把炸麵包配光就再也吞不下了。因為麵包很油,濕嫩沒有騷味的生牛肉兩者還算搭。

這家餐廳在市政廣場上的一隅,CK觀光發達,我們遇見了韓國團客,中國團客,而且不只一團,連餐廳都具有中文菜單,走進這間餐廳,吧台只有一個大媽(很美艷的那種大媽),沒有客人,只有一桌坐著兩個小孩正在畫畫,但餐點出乎意料之美味好吃。後來確認兩個畫畫中的小孩是大媽的孩子,因為他替我們倒水倒到一半,還順便訓了一頓正在吵架的兄妹倆。
光看門就能猜到店裡頭買得到什麼,顏料。
我在布拉格的菠丹妮完全不為所動,但是在CK這裡沒人的菠丹妮卻狂買了一波 -o- 太好買了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芬蘭鮭魚吃爽爽的日子

  在芬蘭的第一餐外食,是在羅凡涅米的Martina,觀光區的主街很短,大概十分鐘就逛完了,很多是餐廳,可以去全世界最北之麥當勞拜訪一下,但是外觀沒什麼特別,可以索取免費明信片。

寧芬堡 Schloss Nymphenburg

在歐洲看過無數華美的城堡,寧芬堡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一方面也是因為,這座巴伐利亞宮殿是少數允許拍照的,加上導覽機的詳盡解說,讓我可憐的記憶還殘留著些許印象。 寧芬堡是巴伐利亞統治者的夏宮,巴伐利亞邦在德國其實是個很特別的城邦,慕尼黑為邦城內最大的城市,有些對德國瞭解不那麼深的人將慕尼黑的啤酒節、源自阿爾卑斯山農民的吊帶褲、連衣裙與德國文化直接連結,或許很多德國人並不贊同,畢竟德國很大,巴伐利亞區一直以來的歷史發展,與普魯士不完全緊密連結,反而與奧匈帝國更相近。

牛津大學城

十世紀左右,農民每天趕著牛隻經過這個淺灘,趕往城內的牛墟交易,Ox是牛的意思,Ford是淺灘,後來此地得名牛津,意指牛隻經過的淺灘。牛津大學身為英語系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最老的是法國巴黎大學)。實際創立時間不詳,12世紀,亨利二世禁止人民前往巴黎大學就讀(英法情節歷史悠久啊),召回許多師生,從此牛津的師生人數迅速攀升。 目前規模最大的大學出版社便是牛津出版社,有趣的是,它依舊是第二古老大學出版社(晚於劍橋大學出版社)。著名校友或稱之為「牛津人」,亞當.史密,「豆豆先生」羅溫.艾金森,LinkedIn創始人里德.霍夫曼,休.葛蘭,寫出歌劇魅影的安德魯.韋伯,寫「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數學教授路易斯。此校培育出26為英國首相,更有超過100位牛津人進入下議院,140位牛津校友進入上議院(牛津劍橋統治著英國啊),也畢業了多位著名他國政治人,美國前前總統柯林頓,緬甸民主政治家翁山蘇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