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進駐恭王府的是和珅,當時府邸規制還是二品侍郎邸。和孝固倫公主下嫁時在侍郎邸的基礎上擴建的公主府,相當於郡王府規制。嘉慶年間,和珅被賜死,「和珅之宅,賞給慶郡王永璘居住,和珅之園,賞給成親王永瑆居住。」直至咸豐年間賜於奕訢恭親王,稱為恭王府。1921年,奕訢的孫子們將府邸抵押給天主教會,後又被輔仁大學買去做校舍,相繼為北京師範大學,中國音樂大學校舍。2008年因應北京奧運,修復後全面開放參觀。
湖心亭。池中心有島,島上有水榭。這座方塘水榭又稱作觀魚台,王府的人稱之為水座,這兒據說是風水寶地,風水上講究水為財,而且必須是活水,在古代只有帝王能引活水入宅邸,和珅這活水截的還是帝王王水的上游,因為恭王府還在紫禁城之北,風水比皇帝還好,後來也成為重罪罪名之一。
後罩樓,東西長達156米,後牆共開88扇窗戶,每扇窗各形似珍寶,內有108間房,俗稱『99間半』,據說和珅是用這麼大的後罩樓放金銀財寶的。《紅樓夢》中王熙鳳掌管的倉庫後樓,據說與恭王府後罩樓十分相像,而且紅樓夢中探春對後樓之大驚嘆「後樓如此之大,又像庫房」。
這個福字來自於康熙少數流傳下來的墨寶,有多子多填多壽之意,據說恭王府內有9999個福字,加上窗櫺上隨處可見的蝠形裝飾,整座恭王府挾帶著萬福之氣,可惜再多福氣、皇帝不給臉也沒轍呀。
福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造於六書指事示以獻祭。以雙手捧甕祭神,慢慢演變成今日的福字,是不是特別有趣,福這個字的演變,乘載了五千年來的歷史呢。
湖心亭以西有蝠池。水池形如蝙蝠,池周邊種滿榆樹,當果實榆錢落進池中,有福財滿池的寓意。
垂花門。垂花門是中國古代民居四合院的一重要建築,檐柱不落地,垂吊於屋簷下,稱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形為彩繪花苞的樣式,故稱垂花門。它是連接內宅,外宅(外院)唯一通道。古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二門指的便是垂花門。頂部設計內外分別是一殿一卷,外殿為清水脊,內卷為卷棚頂,交接處形成一天然天溝,積水自然從兩側排出,雨水不會侵蝕門前的石階。
自垂花門的洞門進去,便是竹子院,在炎熱的七月,竹子院真的涼爽多了。紅學揣測過恭王府可能是大觀園的原型,曹大師所勾勒的大觀園、重建過後的恭王府,都是中國建築美學流傳千年的精華。
紅樓夢描述,林黛玉進賈府時,坐轎從西邊的角門進去,走了一箭地,在一個垂花門前下了轎。這裡描述與府邸西路,錫錦齋的垂花門完全符合。而通過垂花門後,「林黛玉扶著婆子的手,進了垂花門,兩邊是抄手遊廊」。
走在被柵欄圍起來的假山中,是以千塊太湖石堆砌而成的滴翠岩,花費巨資從江南運往北方,以糯米黏接起成假山群,歷經數百年依舊牢固。在這個假山中的秘雲洞深處,可以找到康熙幅字真跡,可以去摸摸福字邊筐沾沾福氣哈。路過聽到導遊解說,到故宮得沾沾王氣,到長城沾霸氣,到恭王府當然得沾沾福氣。
最著名的一塊太湖石,獨立於滴翠岩之外,稱作獨樂峰(獨樂峰是恭親王題字以諷慈禧)。此石用作風水上的隱圍牆,將所有的福氣財氣都擋在園內。
據傳和珅在王府中設了9999隻蝙蝠,加上康熙福字墨寶,恭王府又被稱為萬福樓。參觀過頤和園,圓明園(幾乎火燒光光的園內景致只餘立牌卻不見實景),被一搬而空的故宮,已經娜座寺廟的雍王宮,恭王府保存之完整實在令人吃驚,的確是福氣滿滿的萬福樓啊。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小時候跟著媽媽看宰相劉羅鍋,想到和珅就反射性浮現出王剛的形影,那奸官之象實在深植人心。
出了恭王府,沿著柳蔭大道慢慢走,就會抵達什剎海,七月北京的天氣其實很磨人的,地圖上標示在鄰近的景點其實距離起碼兩三公里以上,帝都的每個古蹟都是王公貴族領地,大得不行,今天略陰,走起來才比較沒那樣折磨。
柳蔭街上的和順府,前身是龍海軒,既敢稱龍便跟皇家脫不了關係,以前清朝這一區住著許多王爺權貴,龍海軒就是他們開party的地方啦,所以想知道清朝王爺吃什麼,吃的規矩,什麼時節吃得什麼菜,如何作法,進和順府消費一次就能體驗到了,當然,是預約制。
大約走個十來分鐘,就可以抵達什剎海。什剎海是在北京北部的三個海組成,分成前海,後海,西海,古俗稱河沿。什剎海名源自元代,蒙古把有水的地方稱做海,什剎海也寫做十剎海,四周原有十座佛寺。
13世紀時,蒙古滅金,當時為金中都的金代北京城毀於大火,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另建一座新都城,什剎海是元大都的基本藍圖依據,中軸線緊傍積水潭而建,四面城牆取決於積水潭東南岸距離。可以說是先有什剎海,後有北京城也不為過。
環繞什剎海一周,釣魚的人可真不少。元朝時,什剎海槽運盛極一時,南方物資北運,終點站總是什剎海,當時船隻川流不息,熙來攘往,繁榮非凡。
1963-1981宋慶齡居於此處,最早是納蘭明珠的宅園。
恰好在黃昏時分來到什剎海,夕陽暮色灑在水面上,沿岸柳枝紛飛,很是恬適。夏泛舟,冬滑冰。
夜晚來到什剎海,體驗許多特色酒吧,但我比較偏愛暮色十分,一到夜晚,染上霓虹燈各色彩的什剎海,有點太過現代了。
什剎海周圍除了是皇帝親領的正黃旗的駐紮地,各個王公貴族府邸座落於周遭,同時也有著老北京生活的痕跡,著名的胡同,大鳳翔,小鳳翔,也有這樣接地氣的市井胡同。
位於銀錠橋北處的百年小巷煙袋斜街,比起南鑼鼓巷的文青過剩,大柵欄的商業化與刻意。煙袋斜街是我在北京最喜歡的老街。
這裡原稱為鼓樓斜街,當時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多嗜好抽旱煙或水煙,煙葉需裝在煙袋中,因此煙袋的需求量日漸增益,開啟了煙袋貨舖,最醒目便是雙盛泰的煙袋舖,門前豎著木雕大煙袋,足有一人多高。加上整區俯瞰如同一只煙袋,稱作煙袋斜街可謂是名副其實了。
在一家小店裡寫著明信片,看著覺得有趣便拍了照,回家看照片才發現有請勿拍照的告示:P
在北京遊玩的日子裡,常常我是期待著到錯愕,例如大柵欄,對百年老店的諸多期待,在走進巷弄深處,見到許多許多正在興建中,仿舊的大店舖,瞬間被百年老店戴起來的懷舊心情都沒了。又或者很期待地前往圓明園,然而大部分的景致都在火燒圓明園毀於祝融,僅剩下牌示。恭王府到煙袋斜街,從權貴走進市井,整修過後不失其風貌,稍稍彌補了北京行的懷舊情懷。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