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加是三小國首都中最大的一個,拉脫維亞祖先是利沃尼亞人,不屬於印歐語系,跟芬蘭愛沙尼亞同屬利沃尼亞語系,里加前舊址是個里加湖,今天已不存在。歷史學家認為(未證實)13世紀的德裔商人與十字軍為拉脫維亞奠基人口,此後發展與愛沙尼亞習習相關,居於歐陸與俄羅斯貿易通道,1282年加入了漢薩同盟,同時期主教亞伯特帶著十字軍於1200年里加成立寶劍兄弟騎士團,性質屬於軍事教會,但在1561年騎士團被擊敗,里加作為自由城市長達20年。隨後18世紀航海世代開始,這塊波羅的海之地開始在瑞典與俄羅斯兩強權爭奪中幾度易主,直至一次世界大戰後獨立。
中央市場是四座巨大的拱頂建築,建築物主體改建自德國齊柏林飛船的停機棚,添入新古典主義元素面積達七萬多平方公尺,室內市場從各式乳酪,生食海鮮,肉品青菜應有盡有,不僅是里加最大市場,同時也是歐洲最大市場,在這兒的攤販是「世襲」的,聽起來有趣,其實生鮮買賣大多如此吧,台中附近的水湳市場攤位也是世襲的啊。
登高看向中央市場,這建築外觀很好認,遠看還這麼巨大,難怪我在裡頭轉了大半天都還逛不完。
走在里加路上,可以觀察到七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兒們幾乎都是女性,少有男性,沒有一胎化也沒有任何政策因素,這兒的男女比曾經是1:10,里加美女多到每兩年可以舉辦金髮尤物節(有興趣的google一下這個男性最愛慶典吧XD),所以愁著嫁不出去的女生們,對交友婚姻互聯網使用率極高,但曾經發生大批年輕女子被賣淫集團欺騙的憾事。——逛中央市場只見老奶奶少有老爺爺有感。
Laima Clock 1924年設置於交通頻繁的街道上,催促工人準時上工,現在是年輕人約會的見面點,里加最著名的巧克力也是以Laima為名。
自由紀念碑,為了紀念1918-1920拉脫維亞獨立戰爭中死亡的軍人而立,象徵自由,獨立,是拉脫維亞仲要典禮舉行地點。
頂端的自由女神Milda面向西方,手上的三顆星分別代表拉脫維亞三個區,Vidzeme, Latgale, Kurzeme。
Rīgas Vissvētās Dievmātes Pasludināšanas pareizticīgo baznīca
...東正教教堂...然後我只知道這麼多了(光是名字就費了好大勁)...非常小巧可愛
Nativity of Christ Cathedral聖誕主教座堂,新拜占庭式的東正教教堂,在19世紀沙俄佔據時期所建,後來二戰被德軍佔領,一度改為路德教宗,現今又恢復為東正教教堂。
里加的城牆比起塔林,修建過的痕跡明顯多了。
The Powder Tower火藥塔是里加18個瞭望塔中僅存的一個,現在作為軍事博物館,覺得這邊塔的臉都好憨~一股子療癒。
Livu Square麗芙廣場,20世紀才誕生的年輕廣場,咖啡座林立。但Livu這個名字來自於最早居住於里加的人們,立弗人。
這裡曾經是里加河的舊址,當然河已消失,剩下今天的廣場,麗芙廣場是二戰後出現的,當時許多建築毀於戰爭,房子逐漸重建,小基爾特屋,貓屋,里加劇院。夏天喝啤酒,冬天滑冰,是年輕人喜愛聚集的廣場。
雖然很難看出來,但遠方的草地花朵排列是波浪狀的,為了紀念這裡曾經是里加河所在。
麗芙廣場上的市集
The Cat House是里加城中唯一屋頂不是公雞的建築物,走在里加城中,會發現教堂或是塔樓,尖頂一定有一隻風信雞,因為當地認為公雞能驅邪避暗的,雞啼三聲,天即破曉,魔鬼便返回地獄了,所以公雞是當地的吉祥物。
The Cat House貓屋的主人曾經是商會的會員,一位富有的德國商人,但是因為行為不檢點被開除了,出於洩憤,他將發怒中的黑貓銅像放置在屋頂以表達對商會的不滿,特意讓貓的屁股朝向當時的商會大基爾特The Great Guild,商會因此很不高興,因為黑貓從中世紀開始便是不祥之兆,這個侮辱之舉太令人無法忍受了,最後雙方鬧上法庭,進行調解,最後解決辦法是改讓貓的頭朝向商會。
Great Guild Hall,大基爾特之屋。現在貓屋的黑貓面對的方向,14世紀德國荷蘭的商人、技藝工匠組成基爾特(Guild),商人行會位於大基爾特,工匠行會則是在小基爾特,此後幾個世紀主導波羅的海的貿易活動,19世紀建立了新哥德式建築,分別是大小基爾特屋(當初貓屋主人挑釁的就是大基爾特之屋),兩者現在作為音樂廳之用。
事實上我本來不知道這是大基爾特之屋,拍它是為了這個屋頂上看書的男子 ^^|||,此行我身邊居然沒有一顆像樣的變焦鏡...(廣角鏡那焦段有跟沒有一樣,就別提惹)唯一可變焦的相機就是我的iPhone,不過畫質嘛...
Small Guild Hall,又稱小基爾特之屋,現在作為音樂廳之用。
Our Lady of Sorrows Church聖母受難教堂,1780年代,神聖羅馬帝國皇帝Joseph II拜訪里加,承諾像凱薩琳女王建議建造新天主教教堂,在他訪後四年內,這座教堂開始動工,採用的是新古典主義風格,如同他周遭的建築風格。這座外型清新的藍白教堂,是我最喜歡的一座。
市政廳廣場,比起Livu Square市政廳廣場些許冷清,但這廣場周圍可是充滿了有歷史的建築,最有趣的一則是關於聖誕樹的故事,據說歐洲第一顆聖誕樹於里加的市政廳廣場點亮,有塊牌子便用了八種語言寫著「1510年第一顆聖誕樹於此」,但為了這點,塔林與里加向來爭論不休,認為第一顆聖誕樹是在自己的地方點亮的,2010年里加慶祝聖誕樹誕辰五百年,塔林市長便寫了封信給里加市長,「祝賀500週年,塔林正在慶祝569週年。」
哈哈XD
位於畫面右邊的羅蘭德雕像,作為中世紀司法,城市自由,獨立的象徵,視為商業保護精神。
建於1313年的市政廳,是座哥德式建築,尖塔高65公尺。
The House of Blackhead,在里加又見黑頭兄弟會的行會,14世紀由一群單身的德國商人組成的商會,後來蓬勃發展,作為大基爾特屋(Great Guild)德籍富商聚會與住宿的地點,黑頭的緣由是因為此商會最初手的守護神是黑人武士St. Mauritus,現在所建的商會建築以非最初面貌,原始商會早被戰火無情摧毀,現貌是1999年重建的,充滿的後文藝復興的華麗裝飾風格,右邊那棟上方有個華美的藍色天文鐘,不愧是財力雄厚的商會。
市政廳廣場
聖彼得教堂St. Peter's Church,建於1209年,這是典型的哥德式建築,越往上裝飾越繁複,整個教堂處處展示向上衝勢的勁頭,這是宗教棄絕塵寰的思想體現,光看得我也想不到這麼多,都是資料上寫的,但這座教堂外型的確有點特別,大多數教堂高歸高,但是從底基到高塔總有個勻稱的寬窄收縮,里加聖彼得教堂卻是突然從方形形狀轉變為高塔,外觀上的確是很突兀。
最初放在教堂頂端的風向雞,是生鐵鑄成,一面金色,一面烏黑,當回航的船員看見金雞那面,表示此時風向順風,可以順利進港,反面則否。在里加的大部分教堂(起碼最古老的幾座是這樣),頂端都有一隻金雞,或大或小,因為里加人相信,清晨雞啼三聲,魔鬼即返回地獄,因此認為公雞也可驅邪,視公雞為吉祥物。
在二戰前聖彼得教堂是最高的木造建築,戰爭期間毀於大火,教堂內留著當年的木造模型,之後重建,蘇聯工程師加裝的電梯,可以搭乘電梯於70米高度觀賞古城。
搭電梯得來的美景就沒什麼記憶點,比不得塔林爬了兩百階梯來得珍貴XD
聖彼得教堂後方的布萊梅樂隊雕像,在歐洲德國的布萊梅與拉脫維亞的里加可以見到,布萊梅Bremen是德國最小聯邦布萊梅州的行政中心,這個由格林兄弟訴說的故事大意是,這四隻動物,雞,貓,狗,驢因為年邁即將被主人宰殺,他們商量一陣,決定組團去不萊梅當樂手,途中經過一處森林裡的小屋,不意發現裡頭有強盜正數著奪來的不義之財,因此四隻動物學了些怪聲,暫時讓強盜嚇得跑了。但是隔天強盜又折返查看,跟四隻戰力不算強的小動物打了一架,最後強盜被狗咬了,被貓抓了,被驢踢了,被雞嚇出門了,倍感跑的強盜沒再回來過,從此四隻動物過著快樂的生活。
作為布萊梅的友好城市,里加因此有了這個可愛的雕塑。摸驢子鼻子會帶來好運,所以驢鼻子整個被摸到發亮,最上面的雞因為太高了,所以沒那麼金亮。
但故事真正寓意是即使弱小,只要團結就力量大。另外特別指出要到不萊梅當樂手,其實在諷刺布萊梅的文化水準,一個人即使一無是處,也可以到布萊梅當音樂家。
三兄弟之屋Tris Brali,三兄弟之屋並不是同時期的建築,右邊白色那棟最老,已有六百多歲,是里加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黃綠兩棟則是17世紀的產物,剛好仿效白色房子的風格建成,觀察他們的窗戶差別,白色建築物的窗戶特小又特多,因為當時里加有一項很怪的稅賦,窗稅,窗戶越大課稅越重(看到這個,想到荷蘭的門稅我整個大笑)。但是這種石屋要採光可不容易,因此當時居民便開了很多扇小窗,減少稅額的同時又能好好採光。
St. Saviour's Anglican Church中文名稱聖救主聖公會,現在已經不作為教堂使用,建於1858-1859,前身是Pauls Bastion,最初傳教會的建造材料與費用都在1822年由英國船運而來,1940年代蘇俄政權入侵,教堂受到破壞,1970年代重啟,但卻是作為里加理工學院之學生的家,逐漸成為音樂文化重心。至拉脫維亞獨立後,英國傳教士主導教堂成為英語傳教教會,今作為露宿者的路廚,受虐者,與孤兒中心。
St. Mary's Dome Cathedral聖瑪莉亞大教堂是一個天主教圓頂教堂,前面提過,創立寶劍兄弟騎士團的亞伯特主教1211年開始修建聖瑪莉亞大教堂,是波羅的海區域最大的教堂,裡頭1844年鑄造的管風琴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有6718根管子。
里加國家圖書館,成立於1919年,此圖書館館長曾經在台北舉辦過演講,由建築師Grunnar Birkerts建造的玻璃山建築,靈感來自於一則拉脫維亞民間傳說,三位騎士越過玻璃山拯救一位公主,同時象徵拉脫維亞對自由的追求。這建築特別處在於他是綠建築具有便捷光亮寬敞等特點,又有光之堡The Light of Castle美稱。
其實第一眼我以為建築物靈感來自於一本倒蓋的書...這也很適合做為圖書館外型靈感,不是嗎?
道格瓦河
Vanšu Bridge
Vanšu Bridge and Daugava river凡蘇僑與道格瓦河,佇立在Daugava river旁的大克里斯多福,銘誌里加建城傳說。Lielais Kristaps(英譯Big Christopher),是個接送人們往返道格瓦和的巨人,某夜,睡到一半突然聽見嬰兒哭聲,驚醒發現嬰兒正在對岸啼哭,大克里斯多福趕去將嬰兒抱起,但回程走到河中央時,嬰兒變得異常沈重,越來越重,待將嬰兒攜帶返家,克里斯多福已經累癱,沈沈睡著,不忘將嬰兒抱在懷裡。
隔天醒來,嬰兒已經不見,取而代之的是一大堆金幣。至克里斯多福辭世後,人們便使用這筆金幣,開始建造里加城,對里加人而言是景仰的人。
橫跨道格瓦河的另一座橋,鐵路橋。
兩天前台灣才經歷了梅姬颱風,光是漁船就上了八條粗繩索捆住,現在打著遊記,忍不住想里加的小船想必沒有這個煩惱,只有結冰與不結冰,下雪不下雪的情況。
傍晚的凡蘇僑很適合散步,此時正值六點半,想看日落的話,要等到八點...
隔著道格瓦河欣賞里加城,左邊數來第二高塔是聖雅各教堂St. Jacob's Church,這個教堂履歷豐富,最開始1226年是為郊區人民服務,後來陸續歸屬路德教派,天主教,中間又在瑞典統治時期作為軍用,目前屬於天主教堂。曾經雅各教堂塔上的鐘,在不守婦道的妻子經過教堂時會自動響起,後來被民眾要求取下。真是任何奇怪的事件都會扯到女人不守德這上頭...
最後里加印象是晴天,這天在河邊坐了很久,看著遲遲不黑的天空,感受太陽逐漸消失所以越來越冷的空氣,冷到受不了就不等夕陽啦。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