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聽說英國無美食

要說英國代表食物,一定是Fish and Chips,幾年前看康熙,各國人介紹自己國家的美食,英國人說他們有炸魚薯片,整個感到不可思議,這麼簡單烹調的料理,怎麼會拿來介紹啦!?
2012年某報刊調查「什麼東西最能代表英國」,不是披頭四,不是皇室英國女王,也不是莎士比亞,居然是炸魚薯片...炸魚跟薯片原來是兩件事,17世紀時英國才開始食用馬鈴薯,而吃魚普遍則是歸功於19世紀蒸氣火車的問世,交通的迅捷使魚價迅速降下,油炸魚與油炸薯塊就這麼順理成章的成為一道道料理。而兩者的結合則是1860年,Joseph Melin在倫敦開設第一家Fish and Chips。後來二戰期間,物資缺乏,大部分英國人就靠著Fish and Chips撐過戰期,多少有點救命糧食情感認同,甚至以此為解密暗號...不過這麼簡單當然是被德軍破解了。
有趣的是,炸魚只採用鱈魚,而當時歐洲各國要捕獲鱈魚,需要前往靠近冰島的海域捕魚。當冰島1944年獨立後,擴大海域以保護魚類資源。第一次要求各國船隻退出領海,於是各國退;然後冰島又擴海域,各國再退,到了第三次,少吃了鱈魚又不知道要退到何時的英國人生氣了,甚至因此互相砲擊,這場斷斷續續的鱈魚戰爭一打就是二十多年,中間曾經英國盟友勸英國改吃其他魚,但是固執的英國人不肯,繼續打。拉鋸戰的最後,冰島宣布領海200哩,當然英國仗恃著軍力強盛沒在怕的,不過失去耐心的北約,直接宣佈各國的有效領海公定為200哩這個數字,英國才不得不妥協了冰島200哩領海(原來領海200哩是這樣來的...)。
如今只要餐廳都一定有炸魚薯片可以點,路邊小吃也不少在販售。我第一次點炸魚薯片,是離開了倫敦到了湖區,在White Lion點的,比起炸魚薯片,更驚豔的是新鮮現剝的青豆仁啊,水多鮮嫩的。

White Lion蔬菜表現比起肉類烹調美味很多,那道炸蘑菇非常jucy,鹽酥的口味讓我想起台灣的鹹酥雞。

另一個英國代表美食,不如說是一種形式,英式早午餐。比較各國早午餐,英式絕對是最豐富的,只是蕃茄燉豆實在不是我的菜...有種罐頭食品的感覺,在劍橋的Agora,這家餐廳提供了很多土耳其料理,例如雞腿Keaba。
我們在牛津大學附近的Covered Market覓食,一家叫做Bacon's Cafe的快餐店,非非非非常油膩的一頓早午餐,那兩片吐司是炸的,雖然相當美味,但是愛吃炸食如我,也是無法全部下嚥的。目前吃過覺得最好吃的炸魚就是在Bacon's吃到的。

在英國外食不太便宜,隨處可見的PRET A MANGER分店數量,跟台灣的7-11一樣多(但是食物味道絕對是小7大勝一籌),而且只要有車站景點,附近必有他的蹤影。
簡單的一餐要4磅,三明治2磅起跳,一杯拿鐵大約2.65或3.15磅,同類型的連鎖速食咖啡店很多,COSTA,NESCO價格大同小異。

午餐比較省錢的方法也可以找像Whole Food 這種有熟食自助餐的超市,秤重賣的,有菜有肉,裡頭果汁很好喝但是很貴,3.99磅...很驚人耶,一小罐果汁接近兩百塊台幣,總之我記得這天午餐吃了7磅。


這裡的Bill's果然跟日本的差很多啊,鬆餅不是日式那種鬆鬆軟軟的類型,挺普通的非常甜。三明治裡夾餡是炸魚球。

Nando's是一家跟著景點開分店的烤雞店,招牌就是一隻流淚的雞,據說是好吃到會流淚...不過英國的烤雞是不流行肥嫩焦脆嗎,每隻雞都像火雞腿一樣乾乾柴柴,雖說乾柴的碳烤香也有一番風味啦。
這家日式便當Wasabi,擺在加熱窗裡的溫熱便當,帶了就走,雖然一盒要6磅貴貴的,但是是很道地咖哩,緩解一下思念亞洲味的味蕾。

我們每天前往地鐵站都會經過這家WAGAMAMA日式拉麵,每天都被他飄出的香味惹得飢腸轆轆,與其說是拉麵比較像台灣的清湯麵,拉麵湯要熬煮三天三夜才有那個濃度啊這個成本倫敦可能吃不消,有趣的是,果然美食在地化,拉麵配的不只有叉燒的選擇,也有烤雞胸肉XD

在倫敦眼附近的CUSINA,味道非常普通,像台灣的快餐,此行所有吃到的漢堡中評分最低XD


Victoria&Albert博物館附近的Cafe Concentro,裡頭從店裝潢到服務生,都有濃濃的土耳其風格,義大利麵道地好吃!不過有點鹹...
Ben's Cookies在英國從1984年在牛津開幕的餅乾店,熱呼呼的賣出,秤重賣。如今在柯芬園,牛津,新加坡,首爾都有分店,同樣類型的餅乾確實比Subway好吃多了。巧克力口味中間有半融化狀態的巧克力,但是創始人名字跟Ben一點關係都沒有,他叫做Helge Rubinstein。

我們在Knotting Hill又冷又濕的天氣裡太想找熱食,這家Mike's Cafe看起來很溫暖,裡頭只有一個大姐,還有一個年輕廚師,一直打量我們,英國的歐姆蛋吃起來跟我們的九層塔煎蛋好像,旅伴點的Liver扎扎實實踩到雷了XD雖然煎得焦脆,但是那股濃重的腥味完全掩蓋不了啊。
在英國吃飯的心得就是想吃餐廳,那就要有心理準備12~15磅要從錢包出走,省錢一點的方式幾乎都是吃個三明治配咖啡,但是這樣也要6,7磅(而且我覺得英國的三明治不好吃...),我自己不太偏愛超市賣的冷麵或微波食品,因為幾乎都是番茄醬,沙拉醬,莎莎醬口味,恰巧都是我不太吃的口味TT,點早午餐也滿能省錢的,但是限定中午前。另外啃麵包也是個選擇,英國麵包很好吃XD吃遍各國,居然是在英國吃到的麵包最滿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牛津大學城

十世紀左右,農民每天趕著牛隻經過這個淺灘,趕往城內的牛墟交易,Ox是牛的意思,Ford是淺灘,後來此地得名牛津,意指牛隻經過的淺灘。牛津大學身為英語系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最老的是法國巴黎大學)。實際創立時間不詳,12世紀,亨利二世禁止人民前往巴黎大學就讀(英法情節歷史悠久啊),召回許多師生,從此牛津的師生人數迅速攀升。 目前規模最大的大學出版社便是牛津出版社,有趣的是,它依舊是第二古老大學出版社(晚於劍橋大學出版社)。著名校友或稱之為「牛津人」,亞當.史密,「豆豆先生」羅溫.艾金森,LinkedIn創始人里德.霍夫曼,休.葛蘭,寫出歌劇魅影的安德魯.韋伯,寫「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數學教授路易斯。此校培育出26為英國首相,更有超過100位牛津人進入下議院,140位牛津校友進入上議院(牛津劍橋統治著英國啊),也畢業了多位著名他國政治人,美國前前總統柯林頓,緬甸民主政治家翁山蘇姬。

寧芬堡 Schloss Nymphenburg

在歐洲看過無數華美的城堡,寧芬堡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一方面也是因為,這座巴伐利亞宮殿是少數允許拍照的,加上導覽機的詳盡解說,讓我可憐的記憶還殘留著些許印象。 寧芬堡是巴伐利亞統治者的夏宮,巴伐利亞邦在德國其實是個很特別的城邦,慕尼黑為邦城內最大的城市,有些對德國瞭解不那麼深的人將慕尼黑的啤酒節、源自阿爾卑斯山農民的吊帶褲、連衣裙與德國文化直接連結,或許很多德國人並不贊同,畢竟德國很大,巴伐利亞區一直以來的歷史發展,與普魯士不完全緊密連結,反而與奧匈帝國更相近。

進入哈利波特影城

英國我最期待的景點來了!Warner's Studio 哈利波特片廠,我只能說票價大概一千多看得很爽,可能非哈利頗特迷會覺得貴吧? 影城位於偏郊區的位置,但交通並不太難,最近的交通點是個火車站Watford Junction,可以在國鐵地鐵共構的London Euston站轉搭火車,出了車站一眼就可以看見接駁車,有跑馬燈跑著Warner Bros Syudio字樣,來回2.5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