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倫敦 沿著泰唔士河

英國的很多城市都是順著泰唔士河崛起,Themes在古語中大約是黑暗,灰色的意思,跟今天看到的泰唔士河顏色很像,在十九世紀,工業生活用水大量排放,一度河畔的國會都臭到無法工作,經過數十年整治,至少現在聞不到惡臭啦。但是河水的水依舊因為城市發展而灰灰的。
這張是泰晤士河上我最喜歡的一景,從倫敦塔橋上觀賞泰晤士河,順著泰晤士河發展的倫敦沿岸,著名景點可不少喲。
倫敦眼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天輪,高135 公尺。現在已經是第三大了,又稱作千禧之輪。陰天很適合冬末的倫敦,黑白沈悶的,這種沈悶感在愛丁堡感受更為明顯,但是倫敦街道上的意外小驚喜最多,店家手寫板各種美各種精緻。倫敦眼搭乘一圈24英鎊,貴桑桑到我坐不下去啊。
Westminster Abbey。其實教堂在歐洲也有三六九等分,所有宗教活動建築最小單位是Chapel,小教堂,不會有本堂神父,通常會在城堡中以一個小單元出現,例如國王皇后臥室旁的一個小禮拜堂,或是大主教座堂中的一個單位禮拜堂,會稱之為Chapel。
再稍具規模的便是Church,通常翻成教會,是地區的中心點,彌撒禮拜,宗教活動的舉辦場所。
Cathedral翻譯為主教座堂,只要主教所在便是Cathedral,華不華美倒是其次,但主教身為宗教最高權位者,主教座堂幾乎都很華美,著名的像是聖保羅主教座堂便是其一經典建築。
Abbey是修道院,寺的意思,規模頗大,通常包括好幾座教堂,神學院,隱休會,圖書館,最著名的例子就是西敏寺大教堂。
西敏寺大教堂現今的地位已經偏離大教堂本身的意義,對皇室而言是舉辦重要典禮的場所,例如婚禮,受洗禮,葬禮,加冕典禮等等,伊麗莎白二世的加冕,國中大家的夢中情人威廉王子的婚禮。同時西敏寺也是皇室陵寢,歷代君王與重要歷史人物,如牛頓,莎士比亞皆長眠於此。
參觀西敏寺大教堂不能拍照,但是影音導覽相當詳實。到英國就別嫌門票貴桑桑啦(真的很貴,一張門票價值一張小朋友),影音導覽不僅詳實還有諸多語言版本。自從哈洛德國王在十一世紀於西敏寺加冕,之後於此加冕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征服者威廉。此後除了愛德華五世與愛德華八世兩位君王,其餘皆在西敏寺加冕。
西敏寺中亨利七世禮拜堂的穹頂當初尚未建成之時便已被譽為世界奇蹟。詩人之角紀念了多位詩人文學家,裡頭我只認識狄更斯...。諸多華美誇張的內部裝飾可以在官網看到。
大笨鐘可以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時鐘了吧,經典的鐘塔造型,鐘聲也被後來的報時鐘沿用,其實大笨鐘的歷史才150年,維多莉亞女王登基時建立。我覺得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是機械鐘,他建造的年代,還沒有石英共振(石英共振大概也沒法做這麼巨大的應用),也還未有銫原子鐘的技術,裡頭只有機械齒輪,卻準確報時至今。他正經名字其實是「伊莉莎白塔」,為了紀念伊莉莎白二世登基滿60 週年而改名,但是最佳暱稱仍為Big Ben(源於建造時的監工爵士:班傑明),世界第二大的四面鐘,每面以拉丁文刻上「主啊,請保佑我們的女王維多莉亞一世的安全」。
大笨鐘以他獨特的方式註記了很多事件,躲過德國納粹戰火,也有些有趣的。他曾因為元旦的一場大雪而晚了十分鐘敲響跨年鐘聲,倫敦奧運時三分鐘內敲響40下,是史上最大規模的鳴鐘紀錄,前首相柴契爾夫人葬禮時停止鐘響。現在大笨鐘每年都是倫敦跨年的重點集合地,如紐約大蘋果,台北101。
夜晚的大笨鐘。
從西敏橋上看著大笨鐘與國會大廈。
國會大廈前身是西敏宮,原來是皇室的居所,11世紀由懺悔者愛德華建立,但在16世紀發生大火後,王室便遷徙到白金漢宮,居住至今。現在國會大廈就是上議院與下議院所在。
千禧橋兩端分別是聖保羅大教堂與莎士比亞環球劇場和泰特美術館,泰特美術館正在出展現代藝術,我實在領略不能呀。

聖保羅主教座堂是世界第五大教堂,前四大分別是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義大利米蘭大教堂,西班牙賽莉維亞大教堂,義大利佛羅倫斯大教堂。在政教合一的年代,這些教堂同時位於政教權利頂端,極盡奢華,才有今日一飽眼福的機會哪。
黛妃與查爾斯王子的婚禮於聖保羅教堂舉行,這裡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圓頂教堂,禮拜天的聖保羅教堂是不開放參觀的,因為有禮拜。
倫敦塔不是塔,是碉堡要塞,最早是用來保護羅馬統治時的城堡,後來由征服者威廉始修建,詹姆士一世是最後一位將其作為行宮的君王,現在的定位仍是王室行宮之一,守衛戒備森嚴,現今作為歷史展覽的性質更勝,守備依舊非常森嚴。此著名的博物館中,展示了歷代國王加冕王冠與權杖...真的得要親眼一見才知道這些加冕寶物有多炫燦奪目呀(當然是禁止拍照摟)。
英國著名的衛兵。

倫敦塔裡的白塔是諾曼第式建築,征服者威廉修建以防止諾曼人被攻擊,後來漆為白色稱之白塔。沒有圖片真相說起故事就是無感了點,裡頭的國王起居室,謁見廳,皇后寢室等都不如其他城堡華美,但原始粗獷的華美最吸引人。
倫敦塔旁邊的倫敦塔橋,登上塔橋可以眺望泰唔士河美景,值得一登,走上兩塔中間道路眺望泰晤士河有最佳的視野。但這條橋道一度惡名昭彰,妓女與小偷充斥,1910年關閉,近年再度開放給遊客參觀。
右邊像子彈頭的是瑞士再保大樓,2005獲得史特林建築獎,因為這座非常前衛造型的建築是一棟綠建築。鋼骨玻璃建築採光極優,白天幾乎不需照明,裡頭有非常雄偉的六螺旋樓梯,有助於空調對流。
後面的The Shard是歐洲第二高建築物,碎片大廈之名,是因為這棟建築物的材料95%來自於其他被拆建築物的碎片。帶著黑帽子的老先生就是倫敦塔守衛,他們特有的制服非常好認,他說能在倫敦塔服務女王是軍人無上的光榮,能在倫敦塔輪守,必須是從軍二十五年以上的資歷,並且表現優良,才能評選為倫敦塔守衛。
泰唔士河夕陽西下。夜晚的沿岸景色也很美,在泰唔士河畔散步很賞心悅目,如果可以忽略交通帶來的極不清新的空氣的話(很誇張的每天鼻屎都是黑色的!)這代表路上那些風衣帥哥鼻屎也是黑的吧XD
下午看完泰特現代美術館(現代藝術我真的看不懂啊~無法想像),晚上沿著千禧橋一路走過,點燈的倫敦眼與各大建築物的夜景。


尼爾氏創辦人Romy Fraser在柯芬園的Neal's Yard開了創始店,這個彩色可愛的小廣場很是值得駐足停留一會兒。當初Romy女士跟銀行貸了約一萬八千多磅材開設這家店,多年發展後,擁護有機生活的Kindersley家族加入尼爾氏,Romy女士回歸教育本質,去發展永續經營農場了。


貝克街221B。實際上這個地址並不存在,僅僅在小說中存在,貝克街是為了紀念威廉貝克於18世紀鋪造道路。現在221B複製了福爾摩斯居住場景。另一個有名事件,1971年惡名昭彰的貝克街搶案的苦主,Bank of Lloyd's 。
在雨天拜訪Knotting Hill這個彩色小鎮,冷死我了。



休葛蘭在電影裡經營的書店哪~一晃都過了快二十年,在紳士密令裡的休葛蘭依舊帥氣。下午的骨董市集已經收攤,街道冷冷清清。

歷史博物館裡有一個巨大的恐龍骨骼,還有許多由達爾文採集回來的標本。
大英博物館,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免費開放參觀,可以排一整天好好參觀,語音導覽費用5英鎊而已,介紹詳實。
18世紀初白金漢公爵建了白金漢宮,詹姆三是將其買下,最後在維多莉亞女王時代成為英國王室宮殿,挺過二次世界大戰,德軍轟炸時,喬治六世(今女王的父親)仍然留在白金漢宮中鼓舞士氣,20世紀溫莎堡發生火災,所以一度開放白金漢宮主要大廳募款重建。
這是我不期不待行程,女王今天在家所以掛著女王旗,所以也無法進去參觀啦,至於衛兵交接就是...看影帶比較有趣,現場人擠人而且充滿高舉的自拍棒。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牛津大學城

十世紀左右,農民每天趕著牛隻經過這個淺灘,趕往城內的牛墟交易,Ox是牛的意思,Ford是淺灘,後來此地得名牛津,意指牛隻經過的淺灘。牛津大學身為英語系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最老的是法國巴黎大學)。實際創立時間不詳,12世紀,亨利二世禁止人民前往巴黎大學就讀(英法情節歷史悠久啊),召回許多師生,從此牛津的師生人數迅速攀升。 目前規模最大的大學出版社便是牛津出版社,有趣的是,它依舊是第二古老大學出版社(晚於劍橋大學出版社)。著名校友或稱之為「牛津人」,亞當.史密,「豆豆先生」羅溫.艾金森,LinkedIn創始人里德.霍夫曼,休.葛蘭,寫出歌劇魅影的安德魯.韋伯,寫「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數學教授路易斯。此校培育出26為英國首相,更有超過100位牛津人進入下議院,140位牛津校友進入上議院(牛津劍橋統治著英國啊),也畢業了多位著名他國政治人,美國前前總統柯林頓,緬甸民主政治家翁山蘇姬。

寧芬堡 Schloss Nymphenburg

在歐洲看過無數華美的城堡,寧芬堡是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個。一方面也是因為,這座巴伐利亞宮殿是少數允許拍照的,加上導覽機的詳盡解說,讓我可憐的記憶還殘留著些許印象。 寧芬堡是巴伐利亞統治者的夏宮,巴伐利亞邦在德國其實是個很特別的城邦,慕尼黑為邦城內最大的城市,有些對德國瞭解不那麼深的人將慕尼黑的啤酒節、源自阿爾卑斯山農民的吊帶褲、連衣裙與德國文化直接連結,或許很多德國人並不贊同,畢竟德國很大,巴伐利亞區一直以來的歷史發展,與普魯士不完全緊密連結,反而與奧匈帝國更相近。

進入哈利波特影城

英國我最期待的景點來了!Warner's Studio 哈利波特片廠,我只能說票價大概一千多看得很爽,可能非哈利頗特迷會覺得貴吧? 影城位於偏郊區的位置,但交通並不太難,最近的交通點是個火車站Watford Junction,可以在國鐵地鐵共構的London Euston站轉搭火車,出了車站一眼就可以看見接駁車,有跑馬燈跑著Warner Bros Syudio字樣,來回2.5英鎊。